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钟厚涛
2013年12月26日,台湾律师公会全台联合会举办“流浪律师问题面面观”专题记者会,该会理事长林国明对外透露,目前台湾有执照但没有执业的“流浪律师”高达5800余人。
消息一经传出,岛内各界高度关注。“考选部长”董保城亲上火线,声称将会召集相关部门及时检讨。“教育部”也表示会重拳出击,对评监不佳的高校法律系所扣减招生名额。普通民众则纷纷猜想:作为昔日人人争抢的光鲜行业,律师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变成“职场游民”?
律师业今昔两重天
台湾“律师法”第一条规定:“律师以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以及促进民主法治为使命。”如此崇高的使命定位,自然也就催生出了台湾律师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影随的让人羡慕的高薪收入和灿烂美好的政治前景。
作为能言善辩、匡扶正义的象征,律师在台湾向来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律师法”修订后,律师的地位更是瞬间陡增,被誉为是“在野法曹”,形成了堪与法官、检察官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重要力量。何谓“在野法曹”?台湾前“司法院”秘书长范光群律师的解释是,“非政府机关的司法机关”或者说是“民间的司法机关”。也正是由于律师在台湾已经上升到了与“司法机关”齐平的高度,在过去的12年中,台湾律师节每次举办年度大会时,台湾“总统”都会亲自到场致辞。
台湾律师的收入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例如,台北律师公会章程第7章第29条明文规定,讨论案情每小时8000元以下(新台币,下同);调查证据每件5万元以下。据报道,台湾律师陈长文曾勇夺全台湾个人所得税年度冠军,上缴了高达7000万元的个税,由此可以猜想他背后的实际年薪会有多高。显然,律师绝对是台湾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岛内一度也有人把律师行业戏称为“吸血鬼”行业。
此外,如果律师转行入仕,前途也是一片光明。例如,在台湾第一届“立法院”中,法律专业出身的“立委”高达21%,此后这一数字长期基本维持不变。过去民进党执政时,“总统”陈水扁、“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谢长廷、“副院长”蔡英文等政治明星,都是台大法律系高材生。不但是民进党,国民党内法律专业出身的人才也是举不胜举,现任国民党主席、台湾“总统”马英九即是一个典型。
但岛内律师行业的昔日繁华难以掩盖今日的颓败。尽管曾经盛极一时,但现在的律师行业还能保持几分昔日的辉煌,不禁让人心怀疑虑。
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中,台湾律师考试通过率始终都在超低位运转,在1989年以前的39年中,台湾只有782人获得律师资格,平均每年仅有20人能够通过考试,因而被认为是岛内“难度最高”的考试。当时的律师由于人数稀少,因而即使服务态度不佳,也能赚取丰厚利润。
为了打破律师寡头霸权的现象,降低接案价码,让平民百姓也能请得起律师,台湾当局推出了“广征律师”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大院校法律专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台湾各大高校中的法律系所已经超过113个,每年法律系仅本科毕业生就高达3000余名。为了解决学生出路,“考试院”大幅提高律师录取比率。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律师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猛增,光是台中地区,律师人数20年内就暴涨了6倍。
律师人数虽然急剧增长,但案件的数量却并未同步上升,这就必然会导致僧多粥少、一案难求的现象产生。而直接的后果则是台湾律师“香饽饽”地位不保,薪水大幅下滑。据台湾“劳委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律师已经跌出前20名高薪职业榜单,平均月薪从8.5万元下降到6万多元,是“三师”(会计师、医师、律师)中收入缩水最多的。
绚烂之极,终归平淡。律师社会地位的整体下移,让岛内许多律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型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感慨良多。以前可谓是门庭若市,律所内人来人往,案子应接不暇,现在却是门可罗雀,律所内冷冷清清,案子屈指可数。今昔对比,风光不再,让人唏嘘不已。
获资格需过重重关
虽然现在律师考试录取比率已经大幅提高,但在台湾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同样需要经过千锤百炼。
首先必须踏入一流的学府。台湾虽然有上百所高等院校可以培养法律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毕竟为数不多。目前公认的排行榜上前5名为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而要想成功考入这些知名院校的法律系,即使不须要头悬梁锥刺骨,也须要埋头苦读多年,因为除了必备的常考知识点之外,很多院校往往还藏有“独门暗器”,一些冷门考题如“国文”科目中的“陶渊明有几个儿子”等问题,往往让考生措手不及。
其次,须通过复杂的资格考试。就报考资格而言,依据台湾“律师考试规则”第5条规定,公立或经过备案的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或符合规定的台湾地区以外专科以上学校法律、法学、司法等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参加律师考试。就考试方式和通过率而言,自2011年起台湾律师资格考试分为两场考试。其中第一场考试按成绩高低,以全程到考人数33%择优录取;第一场考试未通过者,不得参加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再按成绩高低,同样以全程到考人数33%为及格标准。因而两场考试整体下来,通过率大约在10%左右。
就考试内容而言,在第一场考试中,考生必须准备刑法、刑事诉讼法等15个具体科目的内容。而在第二场考试中,考试则必须准备宪法与行政法等10个具体科目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参加竞争激烈的职前培训。资格考试通过后,考生就可以获得律师资格证。但有证并不代表就能上岗,事实上这只是一张入场券,而不是终点站,因为在考试通过后,还需要到律师公会接受一个月的基础培训,然后再到律师事务所接受5个月的实习培训。但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很多律师事务所一般不愿意为新人提供实习机会,这就意味着即使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若无特殊的背景或丰沛的人脉,到事务所实习绝非易事。两大培训完成后,还需要到法院登记并加入律师公会,这样才真正成为了一名律师。
渴望来大陆求发展
台湾律师市场已经进入了供需失衡、相对饱和的状态。未来如何避免“流浪律师”满街找案的现象再度上演,已经成为岛内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传统律师擅长的是民事和刑事诉讼业务,但这一块业务扩展空间有限,如果再死守这一领域,当然可能会收入锐减甚至案源枯竭,需要由单一型律师向复合型通才转变。但律师并不意味着就是“打官司”,事实上台湾非诉讼类的案子远远多于诉讼类的案子,利润也更为诱人。
因而未来改革的重点还是在如何消弭教学与实务的落差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因应时代的变迁与需要,通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来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例如,引导法律专业的学生要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不能再把自己囿于诉讼领域,而应该尝试培养自己的第二特长,如金融、科技、财税等相关知识,如此就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而不再是只会“写状纸、跑法院”的单纯律师。未来由学校踏入社会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技能而胜人一筹。
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彼此之间也衍生出了许多法律问题,例如以“大陆媳妇”为代表的涉台婚姻、台商投资大陆时的法律困惑、陆资入岛时的法律迷茫等,都急需解决。而台湾律师由于熟稔台湾法律制度,如果再能了解大陆相关规定,则会成为两岸“法规”的一个融合剂,并在两岸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
2013年12月25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陆已经向台湾居民开放了律师专业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台湾的法律人士也可以参加大陆的律考,而且一旦通过的话,就可以在大陆从事律师执业。目前福建省已经出台相关规定,允许台湾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两地设立代表处。台湾也已经有7家律师事务所正式进驻,抢滩大陆市场的意味十分浓厚。可以乐观估计,随着两岸关系的稳步推进,岛内未来将会持续兴起一股“大陆法律热”,大陆也将成为台湾法律从业者施展才华的重要天地。
(原标题:台湾律师渐成“职场游民”)